前有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的詩意滿滿,后有《朗讀者》的溫情共鳴,這兩檔火爆2017熒幕的文化類節目,拉開了中國傳統文化回歸的大幕,“傳統文化進校園”成為社會各界的共同呼聲。近日,在寧波鄞州赫德實驗學校,赫德學校小學部的孩子們便進行了新學期的第一項傳統文化體驗——包湯圓。
培養全球化的中國人,一直是赫德學校的宗旨,中國傳統文化在赫德的雙語多元文化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除了雙語教學、雙語圖書館、專設中國文化課程、請民藝團隊來校復原傳統手工藝、邀古琴大師展示古琴魅力等,赫德學校也非常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們的日常生活,而節氣、傳統節日的慶祝正是一種極好的時機。
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元夜、燈節。相傳,漢文帝(公元前179—前157年)為慶祝周勃平定諸呂之亂,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,列為重大節日之一。除賞燈、猜謎等習俗外,吃湯圓也是節日習俗之一,寄托了人們對團圓喜慶的期盼。
在赫德學校老師介紹了元宵節起源和相關習俗后,小朋友們帶著一臉的迫不及待,立刻開始了包湯圓的嘗試。
揉面、裹餡、封口、搓圓,孩子們從最初的忙亂逐漸轉為淡定,在他們的小手中,一個個圓滾滾的湯圓順利的誕生了。
“桂花香餡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“孩子們包的湯圓,是寧波最傳統的黑芝麻餡。有700多年歷史的寧波湯圓,以精白水磨糯米粉為皮,用豬油、白糖、黑芝麻粉為餡,皮薄而滑,軟糯可口,是浙江省第一個出口的點心品種。
將湯圓放進鍋內,幾番水滾后,孩子們終于吃上了熱乎乎的“作品”。臉上帶著大大的微笑,他們吃的香極了。有的孩子說,這比過年的湯圓好吃。也是,畢竟是孩子們親手做的。
經歷了這樣一次體驗,小朋友在讀到“星燦烏云裹,珠浮濁水中”的詩句時,對于元宵節的煮湯圓,想必會有一種更生動的回憶吧。而“花市燈如晝”、“明月逐人來”、“錦里開芳宴”、“年年樂事,人月圓時”……,這些動人的詞句,亦能為他們構建一個闔家團圓的美好佳節意象。
元宵節的手工湯圓、語文課上的古文與對對子、閱讀活動衍生的《三國演義》舞臺劇、點亮夏夜的民族舞晚會、復原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周……在這樣文化氣息濃厚的校園氛圍中,赫德學子能夠更加積極地體驗并接受中華文化的趣味和魅力。赫德學校相信,在未來更多的文化體驗中,在教育氛圍的潛移默化中,孩子們將更能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,也必定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。
發表評論